无法忘记,这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和结束。一群热爱话剧的孩子,初遇在数学会堂,相识在院楼教室,又辗转樱顶大活、湖七学生活动中心、教一休息室,在这个如梦一般的晚上,走上梅操或淡黄或纯白的灯光笼着的舞台,继续书写疏影、演绎梦想。
这一站,金秋艺术节之情景剧大赛。
这一天,十一月九日。
这一梦,似一生。
第2个出场,8.87的得分,第7的名次,8分钟,6个人,二等奖,这些简单的数据背后,是疏影全体人的梦想和付出。去年的辉煌和美好让今年的疏影人压力很大,“演绎梦想”的主题也给剧本的创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导演导戏、演员排戏;道具、灯光、布景、化妆、服饰、效果……整个话剧所有工作人员和演员都全力以赴,只为呈现最好的表演,诠释疏影的话剧精神,演绎属于自己的话剧。
为了避免落入俗套,主题下达后很久剧本才敲定。恰逢百廿年校庆,于是故事就围绕着茅以升这个出生直至辞世都在此期间的人物展开了。话剧《虹桥旖梦》讲述了钱塘江大桥从设计到建成通车,又从炸桥到复桥的过程,展现了茅以升、曾养甫、罗英和茅夫人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还原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描绘了一个关于若彩虹般美丽的大桥的梦想。就像演出开场那样:梦想,或许近在咫尺,或许遥不可及。而当近在咫尺的梦想又将成为遥不可及时,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短短八分钟,就足以撼动人心。精确的灯光和布景操作,分秒不差的口型台词,生动的表演,瞬间将观众拉回到那个特殊而敏感的年代。即使谢幕,曾厅长的欣喜依旧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即使谢幕,罗英的尽职尽责依旧让我们钦佩;即使谢幕,茅以升和夫人的深情相拥依旧带来感动;即使谢幕,演员们情感饱满的声音依旧在耳畔萦绕。
“桥一定在,我也在。”
“如今呀咱们不用跳江,倒是可以信步江上了。”
“那桥是我的梦,是我的孩子呀。”
“挥泪炸桥断通途,不复原桥不丈夫。”
好的作品魅力就在于,曲终人散之后,画面犹在,感动常留。显然,《虹桥旖梦》做到了,疏影做到了。灯光暗了下来,道具撤了下去,现场掌声雷动。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新闻与传播学院作品《我自个儿》以及艺术学系作品《露天电影院》等。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这是一场关于梦想的大思考,与此同时,这也是数院疏影剧社与校内其他优秀剧社一次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第二十五届金秋艺术节之情景剧大赛的梦结束了,而疏影的梦,我们的梦,未完待续。
明年金秋,不见不散。
(通讯员 余蕃 摄影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