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生 > 正文

学生刘伟安:齐老师的故事-“不知道”
  • 2000年前后,齐民友老师正应邀撰写《世纪之交话数学》。我对这个话题有很大的兴趣。于是,有一天,趁陪伴齐老师之际,请教齐老师:“21世纪的数学会有些什么新的发展?推动这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令我没有想到,齐老师回答说:“不知道。”

    听到这个意料之外的回答,我不由地鲁莽问了一句:“那21世纪的数学怎么写啊?”

    齐老师答到:“那就不写吧。”

    我楞了一会儿,大胆地说:“我以为,推动21世纪数学发展的动力可能来源于化学和生物学,还可能来源于社会学。”

    齐老师问:“为什么?”

    我答:“这些学科中的量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却没有得到普遍地精确解释。”

    齐老师问:“那物理学呢?”

    我答:“数学在物理学中已经得到充分的应用,难以有新的突破。”

    齐老师听了后,说:“可能吧。”

    当天,齐老师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过了一周,当我再见到齐老师时,齐老师很认真地对我说:“我告诉你:推动21世纪数学发展的动力仍然是物理学!”

    “为什么呢?”我问。

    “因为物理学会有新的进展,新的发现;物理学需要新的进展和新的发现。”齐老师答道。

    没等我反应过来,齐老师就接着说:“物理学永远都有新发现,新进展的需要,所以物理学永远都是数学发展的推动力,而且是主要推动力。化学、生物学的根本解释都要依赖物理学。”

    我问:“现在物理学家在研究什么问题呢?”

    齐老师答:“我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一定有人在研究基本粒子。”

    我说:“基本粒子理论不是已经有了夸克模型吗?能不能说夸克模型的建立已经解决了基本粒子理论呢?”

    齐老师说:“恐怕不能这么说。第一,夸克模型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夸克不会单独地出现,只能约束在质子和中子里,而且它们约束在质子和中子的方式很复杂,至今并未完全说清楚。

    第二,基本粒子理论总是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在历史中,道尔顿建立原子说时,就认为‘原子’是不可分解的基本粒子。‘atom’这个单词就是‘不可切开’的意思。不久,就有人挑战这个‘不可分’的‘定论’。用原子去轰击原子,从而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若干电子组成的,而且,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现在,我们知道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将来一定会有人思考夸克是由什么组成的。这样的问题一定会不断地延续下去。因此,可以说基本粒子是一个永远的课题。”

    我受到启发,问:“类似的,宇宙学是不是也是另一个永远做不完的课题。”

    齐老师答:“应该也是。”

    其实,齐老师回答的“不知道”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他担心自己的回答给学生设限,所以回答“不知道”,好让学生自己自由思考。

    我常常陪同陈化老师一起去看望齐老师。陈化老师开始担任数学学院院长时,我多次听到陈化老师就学科建设事宜请教齐老师。每次,齐老师都是认真地听陈化老师把要问的问题说完,然后回答:“不知道!”

    后来,齐老师告诉我:“对于你们提的问题,我是有想法的。但是我不说,因为说了无益。”

    我问:“怎么会无益呢?”

    齐老师说:“如果我说的和你们的想法是一致的,我说的就是多余的。如果我说的和你们的想法不一致,就尴尬了。你们不按照我说的去做,会担心我不高兴;你们按照我说的做,那不是你们自己的想法,那不别扭吗?”

    齐老师接着说:“你们已经成熟了,也该自己做主了。”

    可见,齐老师在这里回答的“不知道”是对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是“放手”,是一种超脱。

    齐老师曾告诫我:“‘不知道’比‘知道’重要,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很多东西还不知道,你就会去探索,学习,研究。通过探索,学习,研究,你就会有进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知道’得很少,你就满足了,就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探索,不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你就会故步自封,沉醉在自己‘知道’的井底里,不可能有进步。那是一个很糟糕的情况。”

    这里的“不知道”就是一种治学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